AICoin动态

关于比特币你可能不知道的(4):关于中本聪的

新闻 2025-08-10 06:01

  要想理解比特币,就不可能绕开中本聪。这不仅仅是因为中本聪是比特币的创始人,更因为他与其他所有加密货币创始人的不同,甚至与任何一个创业者、企业家不同。

  中本聪构建的是一种无需信任的信任。或者说这种信任不是建立在对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实体组织上的,而是建立在一个自我运行,无法破开的机器上的。

  比特币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理念,而是一场社会实验,因而它的设计和启动同样重要。

  的确,是中本聪的原创性方案,使得比特币技术上终于可行。但更重要的是,他以自身的行动赋予比特币一种超脱个人的神话色彩。

  比是什么更重要的是为什么。比特币并不是单纯的技术革命,中本聪在创建它之初,就有着自己明确的目标。

  100年后的历史书上,2008年或许将成为标记我们这个周期的重要时点。并不是因为中国首次获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而是因为量化宽松开始登上我们这个周期的历史舞台。

  对于它,经济学家们思考的也许是:它能多大程度地拉动经济的增长,能否实现他们所期望的所谓“一般均衡”。而中本聪思考的是:它将多大程度地侵蚀我们的财富。

  在帝国晚期,财政总是一个大问题。而在我们这个周期之前,帝国从未拥有一个高效的中央银行系统,也就无法今天一样用量化宽松直接药到病除,解决无钱办事的困境。

  不论代价是什么,中本聪都不愿意接受。他给比特币设定的所有规则,都是法币的反面,都是免于承受这种代价的方式:

  然而,美好理想也必须脚踏实地。中本聪之前的加密货币无不倒在同一个障碍之下:拜占庭将军问题。

  简单来说,就是少数参与者可以随意作恶,损害善意参与者的利益,而善意参与者缺乏反制的手段。去中心化的网络将无法从善意参与者中持续得到资源支持,无法继续维系。

  如果你跟我年纪差不多大,用电驴或者BitTorrent下载过电影,就一定能够理解为什么。所有人都想下载,但没有人想要上传。因为我们知道上传不仅会“伤硬盘”,还对我们一点好处都没有。

  但如果没有人提供上传流量,那么就没有人能够下载。这是去中心化网络的机制决定的。

  早在19世纪,英国的经济学家劳埃德也阐述过类似的问题,他得出的结论是:所有人都做出个体理性的经济决策,但公共资源可能会枯竭甚至毁灭,最终损害所有人的利益。

  对此,经济学家得出的结论非常简单:放纵人性中的自私,或者认为自私就是合理的,高尚的。

  从这个思路出发,拜占庭将军问题无解,因为守序者不能被奖励,而滥用资源者不能被惩罚。更何况,网络各个参与者分隔重洋,更是难以监督。

  直到中本聪横空出世,发明了“中本聪共识”。在开放的、去中心化的网络上传递经济价值,第一次有了可能。数字现金的概念,也第一次能够走出实验室的保护。

  一方面,他引进了工作量证明机制,让算力成为验证交易的成本,并奖励第一个成功验证的参与者。这赏罚分明:作恶必须付出算力成本,而诚实则可以获得比特币的奖励。Nervos也将这种方法称为“胡萝卜加大棒”策略。

  另一方面,他提出了最长链规则,即,只接受累计计算工作最多的链。这要求恶意攻击者掌握全网51%以上算力才能改写账本记录,代价极高。这也就是我们熟悉的“51%攻击”的由来。虽不能完全避免攻击的可能,但已将攻击的成本提高到了理论上的最大值。

  在中本聪的精妙设计下,比特币终于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无需身份、无需许可的网络里,让数万个彼此无需信任的节点自行收敛到同一账本。

  当然,这是比特币防御攻击的微观机制。而它的防御攻击的(即攻击比特币将使比特币无价值,因而攻击者无法获益),我们之前已经进行了讨论。

  比特币之所以能从一个技术协议升华为一种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其社区文化的塑造。而这个社区的形成,又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中本聪。

  中本聪本身是坚定的理念驱动者,因而围绕在他身边的早期的比特币支持者也是同样的人,他们在论坛和邮件列表同确立了比特币的核心价值观。这些“哲学理念……重要性甚至不亚于他写的代码。”

  中本聪在早期奠定的技术路线和思想内核,孕育出一个独特的社区文化。而这个社区文化在此后支持比特币渡过价格巨幅波动、监管打压、内部纷争等种种挑战,成为比特币长青的不竭动力之一。

  这种动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中本聪始终保持匿名且从不以真身抛头露面。他的匿名性意味着比特币项目没有“人”的形象加持,一切讨论都围绕技术本身展开。

  这避免了个人崇拜或丑闻对项目的干扰——没有人知道中本聪是谁,比特币就不受制于创始人的声誉兴衰。确保了比特币项目真正属于社区而非某个个人。

  理论如此,但再好的规则和共识,都需要人来执行。而在人的执行中,善变的人性可能就会发挥作用,让规则倾斜,让共识落空。

  中本聪深深明白这一点。因此他刻意制造的这种无领导的状态反而成为社区的一种力量,使比特币的发展不受创始人个人意志左右,完全消除了最大的单点故障的风险——创始人作恶。

  中本聪的行为给比特币带来的是“不因个人而兴,不因个人而亡”的特质。比特币不应也没有领袖,规则和共识高于个人。

  2010年末,在比特币白皮书发布仅仅两年多之后,中本聪悄然淡出了社区,将项目的控制权以及网站域名移交给社区管理。他说自己“已经转向其他事务”,2011年之后,他再未露面。

  中本聪的神秘与匿名本身则造就了比特币的神话色彩,进一步凝聚了社区共识。以至于,社区成员常以近乎传奇的口吻讨论中本聪的原创帖文、代码注释,从中揣摩其理念初衷,并以维护这些初衷为荣。

  中本聪如先知般在完成使命后遁去无踪,比特币却由此获得了巨大的象征力量:它开始被视为一套自主运转的理念化产物。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比特币支持者因中本聪的不在场,反而能产生更强的使命感和身份认同,认为自己是在延续一场社会实验,而不单单是为了更多的财富。这反过来也给了比特币巨大的生命力。

  因而,比特币的理念能够在中本聪缺位的情况下被维持至今,不仅没有因为创始人的离开而崩溃,反而越发强大。

  中本聪的这些行为,也使得比特币社区不可能出现第二个领袖。它自我生长出了一个强大的免疫系统:强调共识、轻视领袖,任何人(无论多有名望)试图做出违反比特币精神的改变都会遭到强烈。

  澳大利亚商人Craig Steven Wright曾自称是中本聪,然而经历了中本聪的启蒙后,比特币社区无人相信此事。

  创始人就此功成身退,这在其他技术项目中几乎闻所未闻。在中本聪退出后,比特币的发展反而更加社区化、自治化,真正成为一个无人控制的开放网络。可以说,中本聪以自己的离开兑现了他去中心化理念的最终篇章:比特币不属于任何个人,即使创始人也不例外。

  这种文化也保证了比特币社区能够持续地团结度过多次危机和分歧,也是它能够继续安然运转的基石。

  普遍估计,中本聪大约拥有100万枚比特币,但自2009年初以来这些币(除少量测试交易外)从未被动用过。这毫无疑问是一个奇迹:中本聪,作为比特币的创始人和第一大“股东”,手握巨额财富却从未套现。

  这就使得人们愿意相信,他创立比特币并非出于私利,而比特币也有了作为中立资产的公信力。

  从最直接的影响来看,这首先永久放大了比特币的稀缺性,削弱了大“股东”减持、砸盘对价格的长期影响。

  中本聪拥有的100万枚比特币,再加上2014年之后从未移动过的比特币,大约有230 – 370 万枚比特币似乎已经“永久丢失”而不会再流通,这大约能占到全部流通量的15%左右。固定上限与主动/被动锁仓形成的双重稀缺性,使价格对需求变化的弹性更敏感,使得价格长期上涨的确定性极高。

  证券市场上大股东的减持被严格监管,就是因为大股东在成本以及信息上相较散户都有着巨大优势。

  由于缺乏监管,这在加密货币上尤为严重。创始团队的减持常常引发价格闪崩,这也使得投资者对创始人抛压尤为敏感。

  然而,比特币自诞生以来从未出现创始人套现,反而让中本聪成为最大利害冲突缺失的背书:他既掌握最大筹码,又放弃一切经济利益。

  上奥地利应用科技大学教授勒内·里德尔 (René Riedl)在2024年的调研认为,这恰恰是比特币持有者产生信任的核心非技术原因之一 。

  中本聪的“绝对锁仓”,也鼓舞了比特币社区中的长期持有的文化。自2018年中以来,至少半年从未移动过的比特币的占比从未低于60%,且比例不断上升,目前稳定在70-80%的水平。在2024年初一度还创出过82%左右的历史最高纪录。

  对于已经持有比特币,置身事内的持币者而言,中本聪让他们更愿意把比特币视为跨周期资产而非短线筹码。

  而对于尚未持有比特币的投资者而言,比特币这种没有内部人减持风险的资产更接近公共品,而非创业项目。这也是公司,乃至主权国家将比特币视作可信赖的金库的原因。

  我毫不怀疑,绝大部分像比特币一样的、由民间科学家们发起的社会实验,要么是骗局,要么是闭门造车的自嗨呓语。这可能也是王思聪和们不喜欢它的原因。

  如果没有中本聪,加密货币毫无可能发展到今天的地步。我们看看其他的加密货币是什么样就知道了。

  大多数其他加密项目都有明确的发起人或团队,这些真人创始人的存在,使得相关项目更像一家由领袖或公司主导的创业项目,而非一场自发的社会运动。当创始人抛售持币或决策失误时,往往会动摇社区对项目的信心。

  例如,李启威在2017年高位卖出其持有的大部分莱特币,就引发了对莱特币前景的质疑。

  这是普遍而容易理解的人性,我们并不能要求李启威做得更好。但,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人们因此也不可能长期信任莱特币。

  与之相反的是,中本聪给了比特币一个超脱个人崇拜的“开国神话”,而其他项目难以复制这种超然性。

  中本聪放弃了对协议的控制,放弃了他持有的比特币,也不再试图影响网络;这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其他创始人实际上很可能受利润而非意识形态驱动。除了中本聪,我没见过其他任何加密货币创始人在启动并运行后就消失,以免成为中心化中心,并且永远不套现。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比特币以及当前市值第二、第三高的加密货币,以太坊和瑞波币。

  以太坊2014年启动时预挖约7200万枚代币,其中约6000万通过众筹售出,1200万留给创始团队和基金会。

  瑞波币则是完全预挖,初始一次性创建1000亿枚代币,20%分配给创始人团队,80%划归瑞波公司(Ripple Labs Inc)持有并锁仓分批出售。

  以太坊创始人Vitalik和以太坊基金会持有相当比例的代币,基金会曾多次在高位出售,并引发市场恐慌。

  瑞波币的创始团队最初直接持有约200亿枚代币,创始人之一Jed McCaleb离职时个人持有约65亿枚并逐步出售。

  Vitalik至今深度参与以太坊开发和治理,通过以太坊基金会影响重大升级和路线,项目存在明确的领导者和组织实体。

  瑞波公司一直主导瑞波币的开发方向,公司对网络参数、代币释放有实际控制,在治理上高度集中。

  以太坊的重大变更往往由核心团队主导,曾经通过集中决策进行引发巨大争议的改变。

  瑞波币的发行和流通高度依赖公司安排,网络由部分许可节点运行,公司可冻结特定账户资产。

  正是因为这些不同,正是由于规则可以被少数内部人修改,瑞波币、以太坊从未像比特币一样得到过信任。

  在比特币网络中提供算力保障的矿工,一度也在以太坊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以太坊基金会为了迅速推行更有利于大户的机制变革,利用手中对协议的控制权,强行削减了矿工的收益。

  为什么?据以太坊核心开发者 Lane Rettig自己说,他经常受到大户的游说,试图影响他的决策。

  因此,在这种不对等的治理结构之下,算力用脚投票,逃离无法信任的加密货币,不断向比特币集中,几属必然。

  2016年5月至今,比特币价格增长了262倍,而算力增长了650倍。这是对比特币协议稳定性的信任的结果,如果没有长期信任和承诺,不可能有大量资金进入重资产、长回报周期的算力领域。五、不会再有第二个中本聪,也不会再有第二个比特币

  随着比特币价格的上涨,中本聪在世界富豪榜上的排名正逼近巴菲特,位列第十一。

  也许,他成为世界首富只是时间问题。因为其他任何富豪拥有的都只是公司,而中本聪背后是一种理念和生机勃勃的社区。这将是两种不同理念的较量。但后者的天花板注定是更高的。

  这件事也很不重要,尤其是对于中本聪而言,他也许是世界上最不在意这个排名的人。

  而这个事实,相比于比特币的发展和对世界的影响,更是一点也不重要了。中本聪已经将比特币变成一个无法再被放回瓶中的精灵。与中本聪的行为比起来,他所发明的区块链技术甚至都黯然失色。

  无论多么优秀的制度,内部人都会想方设法为自己留下方便操作的“后门”,而中本聪用自己的退场,将所有有可能成为比特币内部人关在了制衡和监督之内。

  关于我:17岁之前是小镇做题家,在著名的中国人民币大学学了跟人民币最相关的专业,在国企和互联网做了跟专业距离最远的工作。爱读书、爱电影、爱音乐、爱写作,致力于用多学科的角度解析现实,寻求当下复杂问题的答案。

上一篇:兴业证券:近期增量资金来自哪里?

下一篇:指数狂飙散户血亏钱到底去了哪儿?

猜你喜欢